“共享壁掛爐”引領出的共享經濟基礎
共享經濟的基礎理論
共享經濟的目的是提高資源供需匹配效率和利用率,滿足更多人的更多樣的需求,做到物盡其用,減少浪費。所有未被充分利用的、存在市場需求的資源都有可能成為共享對象,包括完全閑置的資源、部分閑置的資源,還有一些很難界定是否為閑置的優質資源(如知識技能)。從實踐發展看,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優質資源共享將日益受到重視。
共享的一定是閑置資源嗎?
到目前為止,很多人對共享經濟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往往把國外發展比較早的企業如優步、愛彼迎等的做法作為標準模式,甚至是唯一模式,習慣于以“閑置資源”作為判定是否為共享經濟的核心標尺,以至于將后來出現的一些新模式稱為“偽共享經濟”。事實上,隨著共享經濟實踐的不斷發展,我們看到用于共享的并非完全是閑置資源。
首先,閑置資源并非共享經濟發展的前置條件?,F在我們看到的共享經濟,其本質屬性是基于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資源配置方式,即通過網絡整合海量、分散的社會資源,通過智能化匹配實現使用權分享,進而更高效地滿足多樣化需求。共享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要讓資源的流動率提高,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做到物盡其用,減少浪費。無論是閑置資源還是稀缺資源,都可以通過共享方式發揮作用。
其次,共享經濟模式能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F實生活中難道僅僅是閑置資源才需要被利用起來嗎?當然不是。共享經濟是資源的智能化匹配,能大大提高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并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極大地提升用戶體驗。無論是閑置資源還是緊缺資源,都可以通過智能化匹配發揮更大的價值。所以,所有未被充分利用的、需求強烈的資源都可以參與到共享經濟中,其中包括完全閑置的資源、部分閑置的資源,甚至并非閑置的優質資源。
最后,從共享經濟領域的發展實踐來看,許多新模式已經不再局限于所謂的閑置資源。比如共享單車,這顯然不是閑置資源的共享,而是基于人們的需求創造出的共享的資源,它由平臺企業擁有并投放市場。這種模式雖然飽受爭議,但不可否認它符合共享經濟的本質屬性——基于使用權的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滿足了長期未被解決的“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點。比如全職的服務提供者,在生活服務領域的共享平臺,有許多全職的服務提供者在提供配送、跑腿、保潔、醫護等服務,這些服務提供者的時間、技能、勞務也都不能簡單地看作閑置資源,其通過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并精準地共享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再比如教育資源的共享,慕課等平臺上匯集了大量名校名師等優質教育資源,這些課程并不是閑置資源,他們本身就服務于各學校的師生。但是,經過視頻音頻的錄制,這些資源變成了可復制可共享的內容,并且可以服務于全社會。知識技能類的資源很難界定其是不是閑置資源,但卻是未來共享經濟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哪些產品可以被共享?
從理論上說,現有的絕大多數產品和服務都可以被共享,也都將被共享。從共享經濟的實踐來看,共享的產品和服務的范圍是逐步擴大的,一般性的規律是從高度同質化、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逐步向高度差異化、復雜化的產品和服務領域擴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每一種產品和服務的共享都有其自身特點和獨特的商業運營模式,發現這些模式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
目前,共享的產品和服務已經擴展到生活和生產的許多領域,但這種擴展很不平衡??傮w而言,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出行、住宿、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等領域,共享的產品和服務種類繁多,共享模式應用較為廣泛;相比之下,工業制造領域和農業生產領域由于產業鏈條長、環節多、生產流程復雜,在探索共享模式的過程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無論是采用共享模式的企業還是采用共享模式生產的產品都很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分析可共享的產品和服務的范圍時,必然要涉及共享經濟類型的劃分。目前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共享經濟的類型劃分尚未形成一個統一標準,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劃分的類型也不同。國家信息中心在綜合各類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以共享對象劃分共享經濟的類型,并據此將共享經濟劃分為以下六大類。
一是產品共享,如汽車、自行車、設備、玩具、服裝等,代表性平臺企業有滴滴出行、優步、ofo、摩拜、Rent the Runway、易科學等。
二是空間共享,如住房、辦公室、停車位、土地等,代表性平臺企業有愛彼迎、小豬短租、WeWork等。
三是知識技能共享,如智慧、知識、能力、經驗等,代表性平臺企業有豬八戒網、知乎網、Coursera、名醫主刀等。
四是勞務共享,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務行業,代表性平臺企業有河貍家、阿姨來了、京東到家等。
五是資金共享,如P2P借貸、產品眾籌、股權眾籌等,代表性平臺企業有 LendingClub、Kickstarter、京東眾籌、陸金所等。
六是生產能力共享,主要表現為一種協作生產方式,包括能源、工廠、農機設備、信息基礎設施等,代表性平臺企業有 APPlestore、Maschinenring、沈陽機床廠 I5 智能化數控系統、阿里巴巴“淘工廠”等。
哪些產品不適合被共享?
盡管人們認為可共享的產品和服務是沒有邊界限制的,絕大多數產品或服務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被共享。但是從共享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看,還是有相當多的產品和服務難以被共享或難以被有效地共享。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結合共享經濟的發展實踐來看,難以共享或不能有效共享的主要是如下兩大類的產品和服務。
一是具有排他性使用權的產品和服務不能被共享。排他性使用權最為典型的是一次性消費品和服務。以食品為例,一盒餅干一旦被一個人消費,其他人就沒有機會再消費了,這也就意味著餅干不可能被共享。同樣,像電影院、劇場和體育現場比賽的門票也是一種排他性消費。
二是高度專用性的資產。專用性資產是指由特定的經濟主體擁有或控制,只能用于特定用途的資產。由于專用性資產僅限于極其有限的用戶,因此很難被完全有效共享。例如,專用的機床或面向特殊產品的高度專業化的生產線,很難得到有效共享。最為極端的例子是國防設施和武器裝備,僅限于合法的政府所有和所用,是絕對不能被共享的。
除了經濟方面的原因導致有些產品和服務不能被共享外,在一個依法治國、堅守道德底線、尊重宗教信仰的社會,什么能共享、什么不能共享,還將受到法律法規、道德規范以及宗教底線等方面的嚴格限制,遵守這些限制是共享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
法律底線。如同其他經濟活動方式和領域一樣,共享經濟領域也不是法外之地,同樣受國家法律法規體系的制約。以資金共享為例,有關部門在對共享金融進行監管時一直在強調如下的法律底線原則:一是決不允許共享金融平臺設立資金池。因為設立資金池,就意味著共享金融平臺與傳統的金融中介機構沒有任何實質性差別了。二是決不允許共享金融平臺提供擔保服務。如果共享金融平臺為參與者提供擔保,也就與共享金融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宗旨相沖突,而且會導致巨大的壞賬風險,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三是決不允許非法集資。如果不對共享金融的資金募集方式加以監管,就可能引發非法集資和龐氏騙局的風險。再比如,法律規定國家秘密是絕對不能共享的,即使是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其共享要么受到嚴格禁止,要么有嚴格的條件約束。
道德底線。遵守基本的道德倫理和社會文明規范,是共享平臺基本的社會責任,也是平臺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共享經濟快速崛起的過程中,共享的產品和服務不斷花樣翻新,其中難免有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情況。例如,“共享?;?/span>”“共享女友”之類博眼球的行為,就嚴重觸及公眾的道德底線。此類所謂的共享服務往往剛一推出,即遭到有關執法機構的嚴格禁止。再比如,網絡直播節目中存在的污穢、低俗內容也接二連三地觸及道德底線,引發社會強烈不滿,也應當加以制止。
共享經濟有哪些基本模式?
大眾參與方式是劃分共享經濟模式的最常見的一個維度。大眾參與是指供需雙方的無限性,即無限多的資源和無限多的需求被整合到一個平臺上。這會產生兩個效應:一是為有效資源找到最恰當的用戶,即實現“總有一人需要你”;二是為多樣化需求找到最合適的提供者,即實現“總有一款適合你”。目前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兩種“大眾參與”模式:完全共享和不完全共享。
完全共享指的是供需雙方都是無限多,即“多對多”模式。在平臺上聚集了無限多的供應方和需求方,雙方基于需求實現共享交易。在這種模式下,平臺主要起中介作用,負責交易的撮合、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安全保障、糾紛處理等服務,是典型的輕資產模式。目前為大家所熟知的許多共享經濟企業如滴滴出行、小豬短租等都屬于這一模式。
不完全共享是指供需雙方中,有一方是有限的,只有一個或少數固定的幾個供給方。不完全共享有兩種呈現方式:
一是“供應方不完全”的共享模式,即“一對多”或“少對多”的模式,由單一或少數固定的服務供應方對應無限多的需求方。例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這些被共享的產品主要是由一家或少數企業負責提供,投放市場供需求者使用。這一模式自誕生以來就飽受爭議,有人說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是偽共享經濟,不屬于共享經濟。
二是“需求方不完全”的共享模式,即“多對一”模式,由無限多個服務供應方和單一的需求方組成。實踐中一些大型企業為轉型發展、激發創新活力而搭建的開放性平臺,這類平臺在生產制造領域較為常見,平臺上集聚了社會上大量的創新思想、研發、人才等,通過開放平臺,企業可以更好地運用社會資源滿足自身的生產需求,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如海爾通過“海創匯”平臺匯聚大量的社會化創新資源,滿足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無論是“一對多”模式,還是“多對一”模式,都滿足了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化匹配、使用權的共享、大眾參與等共享經濟的基本特征,仍然屬于共享經濟的范疇,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功能。
除了根據供需雙方的參與者數量來劃分共享模式外,還可以根據參與主體的性質劃分共享模式。例如,個人對個人(C2C)模式,典型企業如滴滴網約車、小豬短租等;企業對個人(B2C)模式,典型代表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企業對企業(B2B)模式,主要集中于生產制造領域的產能共享;個人對企業(C2B)模式,如豬八戒平臺的個人威客,通過時間、技能的共享服務于小微企業等。
在實踐中,共享經濟的模式還在不斷探索與創新,不同的模式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互相轉化和彼此融合的。不完全共享和完全共享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共享單車由企業擁有并投放市場是一種不完全共享模式,但如果平臺開放單車供應的源頭,把社會上大量的、個人所有的自行車整合起來,并投放市場,這一模式也就變成了完全共享模式。ofo 小黃車早期在校園內的共享就是采用這種完全共享的模式,聚集整合了大量學生的自行車用以共享,提高了車輛的利用效率。由此來看,ofo 小黃車的運營模式經歷了從完全共享向不完全共享的轉化??傊?,共享經濟的發展還處于轉型期,共享模式也將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創新演化。
共享經濟一定是輕資產么?
早期人們對于共享經濟的認識還局限于優步、愛彼迎等企業的模式,把共享經濟平臺看成純中介功能的交易平臺,平臺本身不擁有任何資源,只負責供需雙方的資源匹配,是一種典型的輕資產模式。但隨著實踐的不斷創新,共享經濟領域也出現了重資產運行模式。
重資產通常是指企業所持有的例如廠房原材料等有形的資產。相對于占用了大量資本的重資產模式而言,輕資產以無形資產為主,主要是企業的技術、經驗、規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品牌、客戶關系、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等。因此,對于平臺來說,輕、重資產運行的區別在于平臺本身是否擁有有形的實體資源,就好比淘寶和京東的區別。淘寶上的商品都是由第三方賣家提供,而京東則有較多自營的商品和配送服務。在共享經濟領域,網約車平臺大多數自身并沒有自己的汽車,匯聚起來的都是社會上的車輛,屬于輕資產運營;而共享單車平臺多是自身定做標準化自行車,提供給大眾使用,屬于重資產運營。平臺企業因戰略定位不同而選擇不同運營模式,但輕資產和重資產的區別并不是共享經濟平臺和非共享經濟平臺的本質區別。一個平臺如果滿足了共享經濟的基本條件,如基于互聯網平臺的資源交易匹配、大眾參與以及使用權共享等,就可以認為這個平臺是共享經濟平臺。
舉例來說,共享經濟領域輕資產運行的平臺主要有滴滴、小豬短租、優步和愛彼迎等,這是人們所熟知的典型共享經濟運行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平臺負責整合多方資源,搭建供需雙方交易匹配的橋梁,并提供信用保障、交易安全、規則制定、糾紛處理等服務。
重資產運行的平臺則主要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以及制造企業搭建的產能共享平臺等。以近年來火爆的共享單車來說,平臺負責設計并生產出大量的共享單車供需求方使用,這些單車歸平臺企業所有,因此這是一種典型的重資產運行模式。雖然共享單車模式飽受爭議,有人認為共享單車不是共享經濟。但從共享經濟的基本特征來判斷,共享單車模式是一種共享模式,確切而言是一種不完全共享模式,同時也是共享經濟重資產運行的典型案例。
共享經濟企業選擇輕資產還是重資產方式運行,是基于企業戰略目標和行業特性決定的,不同細分領域有其相適應的運行模式,而且這兩種模式各有其優缺點。對于輕資產共享經濟平臺來說,其優點是:企業前期固定成本投入少,并可迅速獲得較高的利潤回報,容易實現規模效應,減少企業經營管理成本;輕資產模式的缺點是:對第三方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審核難度大,在產品質量控制、服務質量完善、責任邊界界定以及糾紛處理等方面往往面臨較大的挑戰。對于重資產共享經濟平臺來說,優點是能夠較好地把握產品質量和服務標準,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實時調整和控制;缺點是前期投入較大,行業進入門檻高,不利于小微創新企業的進入。